北京推进科技应用示范社区建设
- 发布日期: 2010-03-25
- 生成日期: 2022/6/1
- 发 布 人: 史秋实
- 信息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北京推进科技应用示范社区建设
本报记者 史秋实报道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在北京市科委的推动下走入寻常百姓家。家住北京市宣武区牛街的白大爷家中安装了一种叫做“手眼通”的高科技产品,无论家里是否有人,只要屋门一打开,“手眼通”的摄像头就会自动拍摄,并向白大爷的儿子的手机(已做捆绑设置)发送图片和短信。白大爷告诉记者,一天他单独在家,有记者来访,不足10分钟屋门开关3次,白大爷的儿子马上打电话询问情况。“这对保证家庭安全、提高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牛街街道“手眼通”安防系统仅仅是北京市率先推进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日前,记者在北京市科委授予宣武区牛街街道、崇文区东花市街道、朝阳区小关街道等6个街道“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称号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市共投资2400多万元,已有近30项符合居民需要的科技成果在各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使用,涉及北京市5个城区、6个街道、54个社区,覆盖面积15.34平方公里,受益居民近50万,预计全部建设工作将于2010年6月完成。
科技服务进社区
记者了解到,2009年年底,东花市街道枣苑社区的600余辆私家车车主拿到了能显示其姓名、车牌号、车位号等信息的“电子身份证”。车主把这张记录车辆信息的电子卡片贴在车上,当车辆靠近车库入口处的电动道闸时,道闸后的读取器自动识别“身份”,如若信息正确,落杆自动升起,车辆不用停就可进车库。
在小关街道惠新北里社区,700套“999急救通”设备已进入高龄空巢老人和病患群体家中。每套设备都有一个“遥控器”,遇紧急情况时,老人可按动“遥控器”或设备上的急救键求助999。海淀区清华园街道则为老人定制了可随身佩戴的GPS定位设备,以防出门走失。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已示范应用近30项技术,引导8家科技服务机构、26家高新技术企业、3所学校及科研院所、20多位专家、10多家媒体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支撑。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表示,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12个科技支撑工程在社区的集中体现和应用示范,是北京市科委推进民生科技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贴近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该项工作被列为2009年北京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科技支撑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
科技惠民不断推进
朱世龙介绍说,自2007年起,北京市科委在全市开展创新型科普社区创建工作,迄今已建设了104家,提前完成“十一五”期间创建百家创新型科普社区的工作目标。2008年以来,北京市科委对创新型科普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提炼和深化,启动实施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
北京市科委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或实现成果转化,围绕社区居民在社区安全、健康、便利生活、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需求,集中推进视频监控、地理信息、健康干预、在线学习、无线射频识别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的二次研发和集成应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科委已经储备了100项适用技术,为持续满足社区需求提供技术保障。
朱世龙表示,今后,北京市科委将持续深入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入社区,整合更多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源汇聚社区,同时将推进示范区的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推动民生科技发展,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和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力量。